首页 / 白银价格 / wework收购软银价格,软银收购wework案例

wework收购软银价格,软银收购wework案例

Time:2024-09-18 03:32:24 Read:0 作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wework收购软银价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wework收购软银价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wework创始人?

由亚当·诺伊曼和米克尔·麦克维利于2010年创建。截止到2019年10月,WeWork从软银、威灵顿、Benchmark和弘毅投资等融资128亿美元。其中2019年1月获得软银10亿美元投资。公司旨在创造灵活、创新和有吸引力的工作空间,帮助人们和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合作。

wework收购软银价格,软银收购wework案例

该公司已为全球超过46.6万名会员提供空间、社区和服务,其中包括一系列初创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是一家全球化的工作场所供应商

软银吐血50亿刀接盘,WeWork结局如何?

WeWork目前的问题不是资金,而是WeWork模式的问题,WeWork模式注定失败。WeWork模式在增长有三点困境:

1、盈利点没有创新,它本质是就是一个传统企业。

从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数据,WeWork业绩贡献是来源于52万会员和60万工位,2018年近20亿美金的租金收入中非租赁业务仅1000万美金上下。新兴拓展的业务效果并不明显。

2、并未表现未来的增长模式

招股说明书披露,WeWork的亏损数据近三年分别是-4.30亿美金、-9.33亿美金和-19.27亿美金,扩张中的预付租金、推广费用都是其亏损构成部分。

新企业亏损终究是为了未来的增长,这种亏损无法说明未来采用何种有效模式增长。

3、难以构建壁垒。

由于客户小以及流动性强,造成租赁服务的壁垒远远低于商业地产公司。

WeWork目前也形成不了对竞争对手的竞争性壁垒,这就是复制者众多的缘故,一旦办公楼供给过剩,或经济下调,价格战难免。

个人感觉软饮银无奈而为,最终会是死路一条。wework的商业模式就是把办公室租过来,装修,再分租出去。这样的模式更像地产管理公司(或者REIT),并没看到像样的高科技在里面。其实这种模式几年前已经在新加坡流行了,有些初创公司为了节省开支,和别的公司合租,或非工作时间使用,没想到大忽悠把它吹得那么神,吹得泡泡那么大,吹得一个简简单单的当个二房东的生意变成了高科技公司。孙先生因为一时小气(仅差30mil 美刀),错失了 Amazon,酿成一生不可弥补的失误,之后在投资上的表现就有点儿矫枉过正了,Uber, Grab, wework..一切与共享有关的平台在他眼里都成了香饽饽,很怕再失去一个Amazon. 在wework这件事上,软银在炒掉CEO 前已豪掷7.5billion US,却看不到盈利的影子,可谓深陷泥潭。如同在股市中面对跌跌不休的股票,不但不肯割肉还要加仓的小散一样,加仓了,炒掉大忽悠,加到10billion 美刀.只能祝孙先生好运,也许他的金手指真的能使wework起死回生呢!等着看。

创始人离职,拟裁员5000 WeWork还能Work吗?

严格来说,wework最为投资人诟病的一点在于,这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是一个贴牌外包。

类似于买了一整个披萨,把它切成8块,分别卖给消费者。

然而和pizza不同的是,wework 的噱头在于改变消费观念,让企业更低成本办公。

这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能带来健康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吗?

简单来说,只要在获客环节发生了问题,哗啦啦的流水就仍旧需要被支付给拥有办公大楼的地产公司,而没有固定资产,也没有平台用户(对,它和Uber用户的区别在于复购率和依赖程度)对于这样的经营模式来说,wework 最终还只是一个服务公司而不是能有核心竞争的科技公司。

以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wework收购软银价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wework收购软银价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福清价格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27389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