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宋代税银价格如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宋代税银价格如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包拯是我们后世人熟悉的北宋清官。在北宋成为清官,除了自身的性格品质外,应还其好的管理机制,例如工资福利机制,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高薪养廉制度。
包拯任职北宋首都开封府时(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头顶三个头衔,即尚书省右司郎中(官)、龙图阁直学士(职)、权知开封1事(差遣),其工资福利待遇分两类,如下:
《宋史•职官志》中关于包拯的收入:包拯年收入为大米2180石、小麦180石、绫十疋、绢34疋、罗两疋、绵一百两、木炭15枰、柴禾240捆、干草480捆。
另外,包拯还享受朝延无偿划拔的职务耕地二十顷(2000亩),允许收租,不需上缴税费。若按每亩租米一石估算,包拯耕地收入为2000石。
按当时物价,米每石400文、麦子每石300文;绫每疋1600文、绢每疋1200文、罗每疋4000文、绵每两40文;木炭每秤100文、柴禾每捆50文、干草每捆19文。
把实物换成货币,折合铜钱1022贯。
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
包拯在开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1500贯“公使钱”。
包拯作为权知开封府事,每月有100贯的添支。
三项货币收入20856贯。
北宋高薪养廉,包拯的工资有没有年薪千万?
包拯年薪确有千万余,这是有原因的。
北宋年间,经济发达,生产力高速发展,加上商业的繁荣和对外文化、商贸交流,一度促使北宋国力雄厚,老百姓相对安居乐业。北宋的“高薪养廉”制度,就连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都想穿越到这个朝代,足见当时俸禄之诱人。所以,作为二品官员的包拯,年薪千万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从三个层次来分析这个问题。
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到大宋皇帝宋徽宗,曾经多次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加薪,宋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官员拿着优厚的俸禄,能安心夯实大宋基业,能各司其职,能自觉地承担起廉洁的责任,更不要犯上作乱。
北宋之所以富得流油,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北宋时期的经济中心南移,很多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此集结并发展;
其次,宋朝轻武重文,自隋朝以来,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进而走上仕途,文儒雅士大可以贪权、弄权,但向来以贪财为耻,所以吏治清明也是一个原因;
第三,宋朝的募兵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加之手工业、制瓷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欣欣向荣;
第四,文化思想的交流,带动了经济和对外商贸的延拓。
包拯是宋朝名臣,人称包青天。他为人清廉、刚正不阿,对皇帝也是一戳到底,所以他对贪污腐败向来厌恶至极,反腐铁腕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即便你是一介草民或是皇亲国戚。作为副部级的大官,能如此清廉确属不易,也不由地让人为之敬佩。那么,如此清廉的包大人,在高薪养廉的背景下,他的俸禄又如何呢?
包大人的为官收入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因为宋代官员待遇是从宋初、仁宗、神宗等多次加薪之后,才在南宋时达到最高峰。
以包拯所任最高职务枢密副使+龙图阁直学士来计算,包拯一年的俸禄4800贯、禄米2400石,粗略折合人民币大约288万元。
另外,包拯还享有衣赐(绢、绫、绵)、配给的随从(政府包伙食费、服装费),酒、茶、盐。柴火、炭等。
要考察包拯的薪水俸禄有多少,首先要搞清楚包拯所任官职(以最高职务为准),其次要明确包拯所在的宋仁宗年间的官员薪俸标准。
最后,综合起来就是包大人的薪水总额了。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中进士,仕途从知建昌县开启。
之后,包拯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三司户部副使、河北都转运使、权知开封府等,最终官拜枢密副使。
除此之外,包拯的加官也一路变化,由天章阁待制而升至龙图阁直学士。
总之,包拯最后官至枢密副使,加官龙图阁直学士,这也人称包拯“包龙图”的原因。
再来看北宋的枢密副使、龙图阁直学士待遇标准如何。
根据《嘉佑禄令》和《宋史•职官志》,北宋京官的薪俸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正俸(含衣赐),二是禄粟(禄米)。除此之外,福利待遇也很丰厚,包括生活物资(茶酒柴炭等)、配给随从人员。
其中,枢密副使俸禄每月20万钱,每年30匹绢+20匹绫+50两绵,禄粟每月100石。
福利待遇包括,随从50人、每天2-5升酒、茶、每月400捆柴火、每年225斤炭、每年2石盐。
根据《宋史·职官志》包拯在开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粮,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麦。此外每月还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干草、1500贯“公使钱”。
另外,根据包拯的官职,朝廷分配给他20顷良田,一顷是一百亩,就是2000亩地。宋朝时期,有句话说“势家名田,以千亩为限”意思是说,谁家要有千亩良田,那就是很富有很有势力的了,所以说包拯是大地主肯定没错吧。而且当时朝廷是允许他收租的,也就是说包拯把这些地出租出去给别人中,之后每年收取一石米,一年就是2000石加上他的俸禄,可想而知。
宋朝时期,官员的一切很多消费,朝廷其实都给出的,比如像柴火,岗位津贴,伙食费,供暖费等等,也就是包拯当时根本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事情,这些小事朝廷都已经问了解决了。这样算起来,包拯一年的收入不算工资的情况下就能达到1000多贯,在加上他的工资,身为龙图阁学士,开封府府尹,还有尚书府有司郎中,包拯的工资一年算下来达到20000多贯。
宋朝时期的金钱和现代的对比下来,400文钱和现在的250块能买到的东西差不多,也就是说一贯相当于600块钱左右。包拯一个月的收入是总体加起来的话差不多是2000贯,折合成人民币的话就是120万!厉不厉害?一个月是120万,一年是1440万元。
明朝好多东林党人都没有宋朝的士大夫那么有气节,以钱谦益最为突出,明朝灭亡之前讲忠君爱国,明朝灭亡之后,口上说要殉国,跳下水居然说水太冷,这样的人在明史里居然还是正面人物,所以说空谈误国啊。
万历皇帝收取商税,矿税,茶税被文官集团变着花样的骂了几十年。天启皇帝和魏忠贤强顶着压力收取这些税,被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接着骂,所以天启皇帝成了弱智和文盲,魏忠贤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十几岁的少年天子崇祯上台后,听信东林党的忽悠,废除商税,矿税,茶税,不“与民争利”。结果每年数百万辽饷统统加派给已经赤贫的农民头上。明末北方各省几乎年年大旱,农民已经都快活不下去了,万历,隆庆,天启朝还能给受灾严重的地区免税,第一时间赈灾。现在好了,北方农民直接被逼得没有活路了,才给了高迎翔,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把大明江山给搅和得天翻地覆的机会。
明朝万历朝以前,有个非常畸形的财政,农业税非常高,商业税是几乎不征收的。这样就导致也个非常窘迫的现象,国家农民赋税沉重,而没有其他的税务来分担,这样必然导致财政危机,加上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流民越来越多,农民起义接踵而至。明万历张居正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到了神宗主政的时期,依然延续了这个政策,来解除财政上的困难,神宗允许征收商业税,打破太祖时期定下来的祖制,服饰的等级限制,只要你肯出钱,服饰服色的限制就不必限制你。允许征收出版税,就连闻香教教主徐鸿儒的经书也是皇家出版局印刷的。
还派宦官下去收盐、铁、矿等税,就连收税的太监被打死了,万历皇帝只是另行改派。这样必然触犯了一些豪强士族的利益。但是万历的政策改善了国家的财政。清流派们通过“廷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精彩演出,东林党终于在万历死后第一次把持了朝政。他们马上逼迫明光宗泰昌废除了神宗时期的各项工商税收。当时中国各地区的发展及不平衡。江南工商发达,而几乎不用交什么税。北方各省的农民则难以忍受沉重的赋税,一遇到天灾容易发生饥荒。正是这种背景下,魏忠贤出现了。如何摆脱财政危机呢?当然是找东林党人交税。经过几年时间,国库开始又充足起来。各地开始出现魏忠贤的生祠。东林党怎么坐得住呢?
天启的死是好机会。崇祯站在了东林党一边。东林党欲杀魏忠贤而后快,然而崇祯只免除了他的职务,令其守陵,借此解除了魏忠贤的权柄。魏忠贤忧愤而死,崇祯厚葬之。
东林党又掌权了。当然,废除工商税是第一步。东林党人一方面指责皇帝与民逐利,而他们自己何尝不在百姓手中夺取财富呢?国家要想增加一丁点的商业税收都好似老虎拔牙一般。东林党就嘴上说的好听,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货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宋代税银价格如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宋代税银价格如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