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战争与白银价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战争与白银价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范围好大,不同时期银价波动的,元宝这种形状的应该是明朝左右出现,近点的清朝时大概是一两白银一吊钱(一千文),十两就是一万,鸦片战争后赔款造成银价疯长,大概一两对应两千多吧。反正银元宝作为库存平民是不会用来交易的,市面流通货币都是铜钱。《中国大历史》也基本以一两金=十两银=十贯钱来大致分析概括古时候的汇率。
1、古代货币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是常常变动的
大约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吊)铜钱=10000文铜钱
一两是10钱,一钱是0.1两。
一锭银子:
锭其实就是量词,就是一块银子。锭是用在元宝上的,只有说一锭元宝。而明清代的元宝都是固定重量,大约分一两、二两、五两、十两、二十两等。
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
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
民以食为天,所以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白面(斤) 九文,
根据1石=100斤(按现在的重量约6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3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1两白银:约值180元 。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5元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诸多因素并凑整数,便于换算和建立感性认识,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18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18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争与白银价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战争与白银价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