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战争期间白银价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战争期间白银价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29年时的中国官方货币的银元,即银本位制度。欧美国家早就建立起金本位货币,所发行的纸币都与金价挂钩。中国没有这个条件,只好沿用数百年来的习惯,相对清政府进步一些的是发行了中国自己的银元。
大萧条来临后,欧美经济严重下滑,造成国际白银价格下降,1932年的银价只有1928年的一半,等同于中国货币贬值。以银元计价的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价格更低,有利于出口,而进口商品价格升高,有利于本土商品的销售。
中国那时候的出口以生丝、茶叶初级农产品和矿产品为主,进口多是工业品。一方面促进出口,另一方面保持了本土工商业,一来一去,中国经济得到了一轮较快的增长,1934年和1935年分别达到8.64%、8.30%。
银价下跌还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就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为中国以白银为货币,银价比较稳定,并高于国际价格,1929年到1932年,中国进口白银达5.2亿元。有了较为充足的货币供应,信贷成本下降,使工业也得到相应的增长,这三年里从7700亿元增至9200亿元。
不过,这种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民间自行发展轻工业和农矿业的基础上,战争急需的重工业几乎没有,对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趁着欧美国家发生大萧条,而使自己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肉是长了不少,但没有肌肉。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历朝历代,金、银、铜的兑换比不同,购买力也不一样,以下以明朝为例,单纯从官府的标准来考虑。 洪武八年,明朝确认的兑换比是1千铜钱=1两白银=1/4两黄金,到了洪武十八年,1两白银=1/5黄金,永乐十一年以后,大部分时间是1两白银=1/7两黄金或者1/8两黄金,到了明朝末年,这个比例被拉大到1两白银=1/10两黄金,最夸张的时候达到1/13两黄金。可见金子的购买力在明朝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 按洪武九年收税时定的官方价,1两白银=1石米,1两金子=4两白银,1两金子可买4石米。 到了洪武三十年,这个税收官方价户部改为“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于是一两金子可买十石米。 正统元年,“自起运兑军外,粮四石收银一两解京,以为永例。”这时一两金子可买二十石米。 当然,这个只是官方收税时的折价,市面上未必按这个数走。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仅供参考: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 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争期间白银价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战争期间白银价格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