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银价格与战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白银价格与战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个问题的水平很高,说实话,头条真正能够研究得非常整体和细致以至于能很好回答这个问题的作者,屈指可数。鄙人在此发表一些浅显之论,希望诸位能指正,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里提到的所谓宗教战争,指的是三十年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几乎将整个西欧都带入了泥潭。而作为在东亚地区贸易量最大国之一的西班牙,葡萄也也都卷入了战争。所以,有人说,这造成了白银不再流入中国。的确,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战争总是要花钱的,西班牙既然卷入了战争,那么自然,从南美掠夺的白银,自然会被用作军费。
但是,这个论断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荷兰此时已经崛起,并且在亚洲地区的贸易量渐渐增加,几乎已经替代了西班牙。荷兰虽然也卷入了三十年战争,但是,与西班牙不同的是,荷兰人的贸易大多是民间行为或半官方行为,这些贸易所得,商人是有很大的自主支配权的。不仅仅是荷兰,其他国家也差不多。实际上,当时欧洲内部虽然在打仗,但海外贸易照样搞得风生水起。
所以,可以说,因为战争,美洲的白银向明朝流入的总量的确减少,但并没有停止。
至于当时白银的另一个出产国日本,虽然在德川幕府取得政权后开始闭关锁国,但在明朝灭亡之前,并没有明确限制白银外流,同时其特许的两个对外贸易国就包括明朝(另一个是荷兰)。所以,从日本流入点了白银,虽然也有稍许下降,但并没有完全断绝。
所以,明清时期(1840年之前),外部向中国流入的白银,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实际上,明朝没钱和外部白银流入,也没有太大关系。明朝一直奉行海禁政策,官方的贸易只有朝贡贸易一种形式,在隆庆开关之前,西方人和中国人做的生意,基本上和明朝政府没有一点关系。和西方做生意的,都是被明朝法律严令禁止的走私犯。前期的汪直,后期的郑芝龙,郑成功,都是如此。
所以,虽然白银到了明朝人手里,但并没有到明朝政府手中。
那么,明朝为什么会没钱?因为明朝主要征收的是农业税,到了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地方官员乱改鱼鳞册,导致土地越来越集中,这样一来,自耕农和佃户连钱都没有,如何交税?
同时,万历时期的三大征,旷日持久,花销严重。税收又收不上来,官员又贪污,最可恨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藩王还拿着皇帝的钱,被白白养着,可谓国家蛀虫。
这个问题偷换了一个概念,以“中国缺钱”代替了“崇祯帝缺钱”。崇祯缺钱是真的,缺到亡国时金库中居然一干二净,他不是不发军饷,是真的无饷可发。中国当时是否缺钱,是一个需要全面衡量的概念,可至少没有穷到崇祯这个地步。
北京城破时,左良玉在长江一线,拥兵30万。他有没有钱不好说,至少能长年维持30万人吃饭,以崇祯的财源状况,左良玉完全是靠自己筹粮筹饷。
以吴三桂为首的关宁部队,几支加在一起,不少于10万兵马。也能长年维持。
明朝在各地,还有另外几支地方部队,山东的,云南的。
此外,崇祯向皇亲国戚借饷不成,李自成进了京城,一顿拷掠,弄出来几千万白银。这个话题与本文无关了,明朝权贵,宁可在流寇破城后家破人亡,也不拿出钱来守城,没有人能理解得了。
往前推,天启年间,在权阉魏忠贤管理下,农民不因饥荒而沦为流民,国家财源充足,关辽前线,西线袁崇焕粮饷充足步步进逼,东线毛文龙抢掠走私有滋有味让满清腹背受敌,大明朝怎么看也没有亡国之像。
崇祯亡国有各种各样原因,可若说白银流回欧洲,他没钱用,这个多少有些勉强。他的部下都能维持数十万军队,他怎么就饭都吃不上了……
(全文完)
彼时的明朝国库确实缺钱,而且也确实和欧洲有关,但是又不仅仅是欧洲的关系,这事还有美洲还有日本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贵重金属非常贫瘠的国家。长期以来,我们的货币基本都是靠铜钱。而在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开始使用白银。那么中国的白银从哪儿来呢?进口。从哪里进口呢?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来自欧洲的白银,另一个则是来自日本的白银。
日本彼时已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银矿,通过和日本做生意获取白银比较容易。但是欧洲的白银也不很多,欧洲人的白银打哪儿来的呢?那就是新大陆。西班牙人从美洲擭取的银子,又通过和中国的贸易逆差流入中国。所谓万历中兴,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这个红利。
由于三十年战争,美洲的大量白银运往欧洲,这就造成了流入中国的白银极速短缺。而1618-1648年,恰好是从萨尔浒之战开始到南明大部分休息的年份。也就是说,从美洲进入中国的银子,开始短缺了。
而日本呢?很不巧,刚刚击败西军的德川家康幕府,上台以后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同外界做交易。这就导致中国从日本获得白银的通路,也就这么断掉了。
由于明朝政府的纸币信用价格极差,所以明政府基本不可能使用纸币来获得收入;而外界流入白银的减少,又造成了实际货币的短缺。两者双管齐下,大明朝的经济,不崩溃就见了鬼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跟欧洲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明朝是士大夫阶层,不断的土地兼并,官僚们不断的压榨百姓,贪污腐败,外加朱元璋的子孙们达十万之众,优厚待遇,让百姓无法忍受,最后爆发农民起义。
明朝的缺钱主要有两点∶一是税收问题,新兴的江浙大纺织主以及矿主抗拒交税,豢养东林党在朝廷为自己代言;二是分封的王爷泛滥,全国的田地在他们手中,到明朝中后期的土地买卖严重,都集中到王爷们和达官贵人手中,朱元璋规定这些王爷的田地不用向国家交税。
你说的银子显然不同于银饰,是一种货币单位。给你一个参考答案:因为清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币的充斥,银子的价格从清初到清末,兑换是不一样的。清末大概在光绪年间,清政府规定库平 1两等于37.301克,相当于现在的90元左右人民币(2018年)。
实际上银两作为货币单位,始于秦汉,盛行于明清。而且不同时代银两的价格有着不同的货币衡量,这取决于当朝的经济发展因素。银两作为法定货币单位,止于1933年的“废两改元”。政府当时是这么规定的,但是在民间仍有人使用银两交易,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银两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清以前都是实银,清以后开始出现实银、虚银两种,这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主要产物。我在北京时,见到现代的一位国库老领导,他是黄金局的人,在他家里就有几种虚的黄金锭,形状与真黄金锭很相近,但是镀金,里面成分是合金。所以不值什么钱,主要是一种记账货币,并不是市场流通货币,虽有一定含金量,但并无实物,实际支付时则需折算成钱也就“元”,才计算国库收支。
中国的金属货币中,银两仅次于黄金,与铜钱三者为伍,构成了是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黄金、白银、铜钱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也就是说,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在唐代,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银价格与战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银价格与战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